




空正見的要義
上一段文章中我有提到, 菩提心要具備三個要見, 第一是出離心, 第二是大悲心, 第三是空正見。 對於初發心的修行人而言, 空正見, 對於空性的理解, 其實是非常的重要, 所以我特別在此提出一些譬喻與探討, 來做說明, 不過這僅是我個人的心得感想。 在談到空性前, 我們先談談五蘊, 何為五蘊? 就是佛陀所說的「色, 受, 想, 行, 識」, 其實在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, 感官細胞逐漸的在建立, 小嬰兒的眼睛開始看得到, 耳朵開始聽得到, 鼻子開始嗅得到, 舌頭開始嚐得到, 身體開始觸得到, 感官系統開始對外在的環境開始探索, 並且累積經驗; 在父母的教導下, 小寶貝開始有了一個認知, 這個認知就是「我 」。
因為有了我的概念, 於是東西就分成了, 我的, 你的, 他的, 感受就分成了, 我吃到的, 我看到的, 我聽到的, 我碰觸到的。 其實這都是沒有錯的 , 每個父母都會這樣教育小孩, 這樣小孩才會有所謂的價值觀。 自己的東西, 才可以拿, 別人的東西不能拿, 危險的東西不能碰, 不能吃的東西就不能亂放到嘴巴裡。而這樣的教育模式, 一脈相傳, 可以教導小孩, 為這社會盡一份心力, 同時也是保護自己, 在社群社會中可以生存, 並建立自己的存在感。 只是在大環境中, 人們會彼此比較, 另外在廠商為了利潤的教育之下, 人們漸漸的迷失了自己, 不停的追逐所謂”更好的”, “更棒的”, 不停地被洗腦與比較之下, 在行住坐臥中, 無法讓自己的本心本性運作, 而被五蘊徹底的遮蔽了。
佛菩薩用般若的智慧, 觀照人世間的一切, 發現人世間的一切事物, 受到了各種因緣牽動著, 而這些牽動是不斷變動的, 而且也沒有一個規則性可循, 另外也無法被人所掌握。 所以佛陀說因為這些特性, 人生有八苦, 何為八苦?
1. 生苦- 十月體內牢獄之苦, 通過狹窄生門後, 環境已定, 前世所做歸零, 無法掌握, 是生苦。
2. 老苦- 人老體衰, 各種臟器逐漸衰敗, 日漸凋零, 身體內部不斷的變老, 無法掌握, 是老苦。
3. 病苦- 四大不調, 身體色身疾病不斷, 少有少病, 老有老病, 身體, 心理, 無法掌握, 是病苦。
4. 死苦- 千古功名, 萬貫家產, 必定成空, 四大分散, 如臨刀割, 妻離子散, 無法掌握, 是死苦。
5. 怨嗔恚苦- 相較於愛別離苦, 不喜歡的人, 討厭的人, 總是在身邊, 如影隨形, 無法改變。
6. 愛別離苦- 相較於怨嗔恚苦, 喜歡的人, 總是被分離, 無法常相聚, 朝思暮想, 無法改變。
7. 求不得苦- 想得到的東西, 總是得不到, 不管是感情, 物質, 名利, 心靈等等各種需求。
8. 五蘊熾盛苦- 我們的色, 受, 想, 行, 識, 依照著因緣不停的變動, 如火熾燃, 沒有停歇, 本心本性, 無法顯現, 所以叫五蘊熾盛苦。
佛菩薩在甚深的禪定之中, 發覺宇宙的真相, 就是, 不停的變動, 而且也沒有相對性, 所有一切皆是因緣生, 因緣滅, 不斷的生滅, 只有真如本性才是如如不動的。 所以在變動無常的特性之下, 人們想要追求永遠的青春, 美麗, 財富, 地位, 健康, 家庭, 安全, 或是幸福, 其實是不成立的。所以換句話說, 如果人們要維持這個不變性, 就是跟宇宙的本質是相違背的, 勢必要終日奔波, 而無所成。
而人生的種種苦楚, 皆是對於空性不理解, 只用五蘊來攝受, 偏執為有, 因為有「我」故, 所以就有了八苦。 那佛陀所說的空, 到底是什麼? 如果約略定義空性的話, 那就是:
1. 不斷變動。
2. 無法被掌握。
3. 無名相可立。
4. 不局限於物質與非物質。
5. 無界限。
6. 無生滅。
如果打個比喻, 人的心性, 就好像是天空, 有些人會看到天上的雲朵, 有些人是看到彩虹, 有些人是看下雨, 有些人是看打雷, 有些人是看雲霧, 而這些現象, 都只是在五蘊的作用之下, 不斷的變化著。 那當然, 每個人看到不同的景象, 自己的內心感受也都不同, 因而造就了人事物的千差萬別。 這時, 也只有佛菩薩是看到後面那片廣大無邊的虛空。
我的見解是, 如果用空性來解釋真如本性(佛性), 那是不完全的, 也可以說空性是包含在真如本性之中, 但是空性卻無法代表整個真如本性。 就好比真如本性是浩瀚的大海, 而空性是海水中的浪花, 如果我們看到浪花, 就想要解釋全部的海水的本質, 那就好比是瞎子摸象, 是不完整的, 因為浪花只是海水的一小部分, 而非全部。
如果對於空性, 有了正確的知解, 那所謂的空正見就是:
1. 空正見就是無遮見: 也就是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, 還有世間的一切變化, 都知道不是實有的。
2. 空正見就是非二元對立: 也就是沒有對與錯, 沒有愛與恨, 沒有美與醜, 沒有大跟小, 沒有真與假, 沒有陰與陽, 等等的二元對立論, 所有的二元對立都是人比較分別出來的。
3. 空正見不是斷滅見: 因為空性無界限的, 所以我們不能用框架去框住它。例如說陽世人在哀悼人死了, 可是陰間人可是在慶祝靈魂重逢了。 (物質不滅定律 and 能量不滅定律)
4. 空正見無法可證: 如果要用有為的法, 要證明無為的空, 那勢必會撞得焦頭爛額, 在宇宙中所有的東西, 都非被創造出來的, 而是本來就有, 只是不斷的在轉化形式。 所以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, 最後卻說無一法可說, 就是此理了。
如果單單理解空性, 對於空性有了正確的知見, 這還是不夠的, 重要的是, 要能夠證悟空性, 因為雖然對於空性有了見解, 但是對於緣起與有, 無法有效的對治我執與煩惱; 對於緣起性空, 還沒有建立不可動搖的信心前, 都不是證悟空性的表現。
如果理解了空性, 接下來才能夠深入菩薩的中觀正見, 那在之後的文章, 我在來跟大家分享我對於中觀正見的心得。
最後作詩一首
灰暗的月光,
撒在漆黑的房間裡,
老人躺在床上,
呢喃著年輕的風光,
扭曲的記憶,
讓時間與空間一起跳躍,
讓人無法捉住他的身影,
只能任由他在夢裡飛翔。
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夢,
用手編織了,
一道道的彩虹,
鄉間的小道,
浸綠的矮牆,
澗溪在萬縷山巒間,
記憶與記憶重疊,
像是音樂的律動,
不停的指揮著我們的節奏。
只是夢與醒沒有界線,
在夢與醒的前與後,
五蘊這個框架,
牢牢地綁住我們,
讓人無法擺脫,
最後,
一直陪伴我們的,
只有那片無雲的晴空。
仙成師合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