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菩提心的要義

 

菩提心是成就無上菩提的根本。

 

  《法華經》云: 「修行不發菩提心,猶如耕田不下種。」又說「菩提心者,如一切佛法種子。」, 如果修行者, 想要得到覺悟的智慧華果, 努力的耕作, 希望有所收穫, 但是卻忘了放種子, 那最終也是徒勞無功。

 

  釋迦摩尼佛在未成道時, 看到了人世間的生, 老, 病, 死 等現象, 於是他開始思考, 人生活著的意義是什麼? 要如何做, 才能解脫生死之苦, 於是他放棄了王位, 名利, 愛欲, 享受, 用自身親力親為的實修, 最終於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 所以修行者想要修行成就, 最好的方式就是依照著佛陀的教導, 按部就班地去行, 這樣就不容易出差錯。

 

  在藏傳佛教有提到三要道, 第一是厭離世間的出離心。 第二就是大悲心, 第三就是空正見。此三個要件都要具足, 才可以稱為菩提心。

 

  所謂的出離心, 有分成「求解脫出離心」和「無求解脫出離心」, 略說一下分別處, 例如某甲在人世間受報, 貧窮又生病, 於是生起了厭離之心, 想要解脫生死輪迴之苦, 於是他開始學習佛法, 積聚資糧與福報, 等到某甲捨報後, 往生到欲界天享受天福, 此時某甲不再為身體生病所苦, 另外住的, 穿的也富裕滿足, 於是就忘記了想要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的出離心, 這是不究竟的出離心。 也並非是佛所說的出離心, 所謂出離心, 必須時時保持著「求解脫心」, 雖然資糧提升, 心境上有了滿足, 但是始終看到的是輪迴的苦果, 而為此不斷的努力精進, 這才是真正的出離心。 只是現今的人, 學佛大部分都是為了要解決既有的煩惱, 例如說不快樂, 家庭不滿足, 金錢不具足, 感情不順利, 其實這些都並非是佛所說的出離心。

 

  菩提心的第二個成分是大悲心, 《伽耶經》云:「曼殊室利,諸菩薩行,云何發起,何為依處?曼殊室利告曰:天子!諸菩薩行,大悲發起,有情為依。」, 在此文殊師利菩薩很清楚的告知天子, 大悲心發起的原因, 主要是因為修行人知道諸有情皆在受苦, 所以憂惱有情, 希望能幫助眾生將其痛苦拔除, 所以因為有受苦的眾生, 悲心才能夠發起。 又何者為大? 大悲心不單單是希望能幫助跟自己有緣的眾生能夠解脫諸苦, 連跟自己沒有緣分的眾生, 也同樣的希望他們也都能夠解脫, 所以在心性上是「無緣大慈, 同體大悲」, 所以大悲心是不分彼此的真心, 而非建立在假有的分別心上。

 

  第三個成分就是空正見, 意旨修行人對於空性的理解是正確的。 必須是要正確的, 才能夠協助眾生, 離苦得樂, 例如說某乙要穿過一條河川, 河流的水流很湍急, 如果某乙沒有走好, 可能就被大水沖走而喪失性命, 如果修行人熟悉這條河川, 就可以告知某乙只要往哪裡走幾步, 就可以輕鬆踏著大石頭而穿過河川, 保住性命。 所以修行人必須要對空性的理解是正確的, 這樣才可以協助眾生, 並且對於自身而言, 也不會因此而增加自己的壓力。

 

  《華嚴經》云:「若令眾生生歡喜者,則令一切如來歡喜。何以故?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,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,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

 

  所有一切的佛菩薩, 皆是因為菩提心而成正等正覺, 所以修行人, 必須要對菩提心有正確的知解, 認真努力的實修, 這樣必定會有所成績的。

 

 

作詩一首

 

菩薩菩提心要義,

出離生死輪迴力,

大悲任運覺有情,

正見空性自皈依。

 

仙成師合十

 

藥師琉璃光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         圓滿您美好的人生

 

最完善的實修法門, 融入您的人生規劃, 提升您身心靈的滿足, 改善您的家庭和諧, 也提供滿足您物質現況的方法

 

  • Facebook Social Icon

© 2018~2025 By 玄成宮

bottom of page